回列表
成為職涯路上的主人:誰來晚餐製作人雯芳


採訪者|張媁涵、李芷薰、賴語彤
跟著Career上工趣006(2024-May)




路不是一開始就鋪好的

 

「我想要在麥當勞打工一輩子。」

在大學選填志願之際,年少的雯芳曾對著父母說出這樣的話。

想當然的,當時只有反對的聲音。她只好依循著父母的想法,進入清大經濟系就讀。然而,談起這段記憶時,雯芳用了「混日子」來形容他大學的時光。

怎麼說呢?首先,進來經濟系以後立馬發現這不是她所喜愛的,甚至稍微到了討厭的程度。她說有次要考會計學,但她完全沒有準備,直接不打算去應考。後來在朋友推拉下還是進到了考場,一題也不會寫的她最後拿了「0」分,是就算老師大發慈悲、開根號乘以十都無法拯救的程度。她也曾想過要轉系,但一直沒有勇氣跨出去,因此一直待在經濟系裡兜兜轉轉。

雖說對經濟本科毫無興趣,但雯芳也意外地發現人文、通識課的魅力,因此瘋狂地徜徉在通識海裡,還因此而延畢了。她知道心中有一塊會被「影視」而觸動,但頂著經濟系的頭銜該如何解讀這件事,或者說該從哪裡開始?起初,她到處跑影展當實習生,但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後來,她想起大學時期的通識經歷,跑去跟著清大游惠貞老師(影像敘事專業)做專案,藉此累積影視相關經驗。做了一段時間後,某天她恰巧在1111人力銀行上看見公視開了職缺,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投遞了履歷,而此舉便開啟了他在公視的影視路。

從麥當勞到公視、經濟到影視。起步與未來都不一樣,但製作人雯芳跳脫了大學科系的框架,憑藉著自己的雙腳,走出了屬於她自己的路。

 

   
    想成為一個說故事的人

 

在初次踏入職場的階段,雯芳自比為一位遊牧民族。她的工作歷程從最一開始的蘭嶼打工換宿開始,接著深入參與影展志工的行列。這段期間,她伴隨著影展的開幕和結束,時常遷移,並且由於沒有穩定的經濟收入,使得她感到迷茫和不安。然而,雯芳並沒有停下她的步伐,幾年後她有了進入游惠貞老師(清大中文及通識中心教授)的工作室的機會。

在游惠貞老師的工作室,雯芳對紀錄片產生了深深的迷戀,這個迷戀讓她決定留在媒體產業中。從學校踏入職場的陣痛期,是一個需要考慮不同面向的過程,職業生涯的現實面和理想的平衡,應該是來自於日常累積的經驗,應是來自日常的累積經驗,不放棄每個機會,不忽視內心的掙扎,也不害怕每次的嘗試。

有人曾經說過:「一件事情做到 5 年後就會很順」。雯芳一開始對這句話半信半疑,直到最近她給出了肯定的答覆。她從執行製作到企劃,從行政端轉到創作發想,透過經驗累積,一步步成為說故事的人。媒體業涵蓋眾多領域,內部也存在著各種不同的分工,在誰來晚餐製作團隊,不同職位需要不同性質的人才。執行製作需要與導演、攝影進行良好的溝通,可能需要具備人格魅力,也可能需要擁有足夠的氣魄;而製作人的工作則包括執行節目企劃提案、關注時事、注意周遭環境,更重要的是有想說故事的熱情。製作人在與參與者討論之後,會將他們的家庭故事拍成節目,不僅僅是紀錄節目主角的所作所為,更是呈現一個家庭平凡卻又獨特的故事。

 

兜兜轉轉沒關係 忠誠是對自己

誰來晚餐十多年來拍攝無數個家庭生活,這些獨一無二的故事匯集出難以取代的實境節目,就如同在多元不受限的媒體產業中,並沒有特定性格的人才能參與,而是看你如何用最舒服的方式融入其中。回到誰來晚餐最初的企劃流程,雯芳坦言:「找題目是最困難的。」因為好的題目可以造就一個好的企劃,對內可以讓整個團隊有方向,對外可以讓觀眾理解本期的主軸,接下來才是找符合的家庭,有時是觀眾自願,有時是工作人員要到處去找,但更多時候是機緣。

聽到這裡我們忍不住好奇問了雯芳,要如何將找出那樣的「故事」呈現在大眾眼前?而拍的東西跟最終呈現出來的模樣,是否會有很大的不同?而雯芳的答案令我們感到意外:「有時候我們自己都還不知道我們在拍什麼,是整個拍完的時候再去沉澱,那個主軸才會浮現出來。」另一個考量就是誰來晚餐拍攝的都是素人,有時把要拍的故事說得太清楚反而讓對方很緊張,造成反效果。而誰來晚餐每一集的製作對雯芳來說都是一趟跳脫舒適圈的旅程,在過程中會看到不一樣的價值觀碰撞,進而帶動更多思考。

雯芳認為現在是一個充滿可能性的時代,年輕人對於工作的想像跟過去是很不一樣的。回顧起自己一路的風雨,到現在擔任製作人的歷程,她説:「如果你想要做什麼,你真的就去做,然後你做了就會有體感,你就會知道喜歡或不喜歡,不喜歡就離開,完全不用罪惡感。」過去常有要一直待在同一家公司的觀念,現在也不一定受用,如果想要換工作,就大膽地換吧!一直換也沒有關係,每一份工作都靠著體感去累積經驗,兜兜轉轉,5 年後或許就會感覺很順暢了。最重要的是,要對自己忠誠,要不斷地去嘗試,久而久之,路就會被你踏了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