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列表
RPAI 數位優化器: Eddy 吳宗賢的科技與社會探索之旅


採訪者|郭玉芊、陳誼、陳佳綺
跟著Career上工趣006(2024-May)





科技與社會,與我們同在

 

Eddy 在研究所期間就開始經營自媒體,喜歡分享自己關注的主題,其中主題主要環繞在科技、商業與生活。這些主題的靈感來自於大學課程內容的啟發,Eddy 提到系上有一個研究主題——「科技是否有政治性」,其中 Eddy 認為技術是政治化的,技術和科技會影響政治和社會結構,反之社會結構也會影響技術的運行,也因此 影響了 Eddy,讓他認為科技和自己的生活是密切相互影響的。而在科管所的期間,Eddy 也認知到科技和商業是互相結合的,因此最後才產生出以這三個主題(科技、商業、社會)為發想對象、研究主題的自媒體。此外 Eddy 也分享了當時自己喜歡看的電子報— —科技島讀(已停刊),會介紹科技和商業互相影響的內容,也是啟發 Eddy 的靈感之 一。 

Eddy 是一個喜歡多方嘗試的人,尤其當時在社會學系時,未來的出路充滿了不確定 性,所以 Eddy 開始參加實習。大學期間接觸了專案部門實習,由於 Eddy 是一個規劃 控,認為 PM 是一條適合自己的路,所以連帶影響自己在研究所上的選擇。 後來又因為新冠病毒的影響,去了藥廠實習,也是 Eddy 接觸到 RPA 的契機。當時在 COE(Center of Expertise) 的部門,負責協助組織內部的其他單位進行流程優化,因此組織想要嘗試透過 RP A 使工作流程更加數位化,Eddy 也因此接觸到 RPA,了解其運作邏輯以及如何開發。 RPA 就像是膠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需要用到很多不同系統與軟體來完成要做的事,而過去要做系統上的串接,我們只能仰賴廠商有沒有提供相對應的方法,但 RPA  是一種不需要仰賴這些廠商就可以自己串接系統的工具,而且可以更客製化,符合個人需求。其他軟體或系統就像是不同形狀的樂高積木,可以自己運用 RPA 來接合拼湊,這就是 Eddy 認為 RPA 獨特且有趣的地方。

    創新科技與人文社會之間的平衡

 

除了求知心態以外,「觀察社會需求」的能力也是很關鍵的,而在大學階段則可以靠 著通識課程來培養這種能力。人人都知道要多學習科技工具,但若能精準了解到別人 的需求,這才是會使你變得更突出的特點,也在這個AI時代,體現出人與機器最大的 不同,也是最應該培養的軟實力。我們也提問,coding是大學生必定要具備的能力嗎?Eddy個人的想法是,身上的手牌當然是越多越好,但如果個人的興趣不在這,也不用勉強自己去跟風學習。所以重點是應該要好好挖掘自己的亮點,並將需要的能力打磨到最好。

 

小測試實現大成就

Eddy跟我們分享了這麼多經驗之後,談到他執行各階段計畫的行事準則。他在執行計畫時,會先進行小規模的測試,例如學生時期加入社團的第一年都是觀察期,在評估這件事值不值得之後才會接幹部,投入更多心力。這種實驗性質的測試,會讓你先實際身處在該場域之中,才會真正開始在乎這件事情,對你的下一步會更有概念,也能有效避免給自己找理由放棄,害怕做錯決定的逃避心態。但當然投入的比例要衡量好,至少不能夠影響到日常生活才可稱為小規模,且維持在小規模也能在遇到問題時比較好應對做彈性調整。這也很大程度影響了Eddy對於職涯的想法。 

而最後Eddy建議大學生們盡量在大學階段多元探索並找到自己的目標。雖然有一句話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但Eddy認為大學裡面有很多資源可以善加利用,應該好好把握。雖然出社會之後還是有機會可以探索目標,但相較之下,無論是經濟或是家人方面,現實面的考量也會比較多。因此越早找到方向,就能越早開始思考,並少走很多彎路,找到自己和這個社會共處的方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