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列表
在生活的吉光片羽中找尋所愛-外文、戲劇與中文的交匯
採訪者 | 洪子勝、王冠婷、戴妤潔
跟著Career上工趣004(2022-May)
完整文章連結

對生涯的探索

面對老生常談的自我探索問題,教授也跟我們娓娓道來他的求學歷程。教授畢業於新竹高中,高中時選社會組。與大多數學生一樣,第一次做重要的選擇就是在高中邁入大學階段,因為喜歡把文字和社會做結合,教授當時曾想過要念新聞系。因為當時很喜歡寫作,國文老師建議教授推甄上中文系,儘管喜歡中文,但考慮到未來還是卻步了;而當時歷史老師建議熱愛欣賞文學、喜歡創作的教授可以考慮外文系,成為了影響教授一生的契機。

聯考成績出來後,教授的分數意外的高,身旁開始有勸說他念法律、商管等科系的聲音。「但誠實說,當時的我還不太確定自己要做什麼,又想到歷史老師的建議,所以就到了一個還不用那麼快決定自己未來要做什麼的系—台大外文。」教授笑道。

爾後就像大多數大學生一樣,到了大二時很多人會開始考慮未來的方向。可能是輔系、雙主修,當時教授便去修了政治系國關組的課,不過因為沒有想像中喜愛而停止。後來因為參與了系上的戲劇比賽、畢業公演發現了自己對戲劇的興趣。當時台大恰好在1995年成立了戲劇研究所,於是教授跑去旁聽戲劇研究所的課程,並發現自己在戲劇所融合了中國、西方文化的課程中找到了某種平衡點,也埋下了之後前往法國深造的種子。

種下熱愛戲劇的種子

當我們詢問教授是從何時開始發現自己對於戲劇的熱愛,教授表示與其說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如說是自己的心中一直有個喜歡演戲的種子,有些人可能天生就是對某些東西有興趣,只是沒有放大檢視。但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遇到一些老師、會開始思考人生,而當我們開始認真認識自己時就會有某種作品突然被觸發。教授說自己就是在開始讀現代戲劇的課程時找到了和自己的連結,慢慢覺得幾百、幾千年前的作品並非如想像中是很遙遠的東西。

「戲劇是一個溝通的藝術。」如同先前提到教授對新聞系的憧憬,對教授來說,戲劇和新聞的本質是很類似的,都是為了讓他人理解。教授說:「我覺得在生活的吉光片羽中,就會慢慢找到自己熱愛的事物。」

給對人生迷惘的同學的建議

最後對於迷惘的問題,教授笑說:「我覺得迷惘是人之常情,我自己的人生也很多迷惘有很多想像。」對迷惘的建議就是多交朋友多出去看看,會發現世界未必只有你想像中的樣子,在跟不同人接觸的過程中會發現世界上有很多不一樣的可能性。

不一樣的選擇

對於人生各階段的抉擇,教授表示人的選擇經常與外部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做你自己想做的,大環境會讓你水到渠成,如果環境不允許,再強迫也很難發生。譬如留在法國大學中文系任教,是因為有次在法國參加研討會認識了某一大學的中文系系主任。在教授剛念完書,像大多數留學生在當地找工作時,接到對方的電話,提到有學校需要中文母語人士擔任教師,便詢問教授有沒有興趣。主任認為若由教授以戲劇方法授課,能使課堂變得更活潑,讓學生敢開口說中文。當時教授雖然經驗不夠仍還是答應邀約,一教便教了很多年。在法國教書的過程中亦是教學相長的過程;授課過程中的文化交流,也使教授學到如何將台灣的文化表達給法國人。而在法國教學多年之後,因為思念家人,也希望能就近照顧父母,教授決定回來台灣。有趣的是因為教授在法國任教於中文系,所以回台後履歷就投中文系,從來沒想過外文系。

對於自己的人生經歷,教授說從小到大沒有念過一天的法文系,卻到法國讀完博士還在當地教書;沒有念過一天中文系,但在大學教書第一天就是從中文系開始,這兩件事在生命中非常有意思。其實不用太去想自己到底是什麼專業,走到人生另一個階段再回過頭看,會覺得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人比自己是什麼系還重要。

找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教授相信很多事情都會有安排,不論是想要出國念書或是出國工作,knowyourself才是最重要的,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知道自己想做要什麼事情,而不是被外力驅使去做某件事或往某個方向。儘管在做決定的當下未必會很清晰,但仍會往一個自己比較自在的方向前行。

譬如教授的經歷可以說是跨領域的典範,但對於教授而言,這件事並未特意去想過,一直以來都是看自己有沒有興趣去做。唯一一次比較認真思考跨領域,是在念戲劇博士班時,論文內容比較偏向中西比較,因此曾困惑的詢問當時的指導教授是否該轉去念比較文學系?但指導教授說那是次要的東西,把論文做好才是最重要的。教授因此豁然開朗,論文不會因為換了主修就變比較厲害,把東西做好反而能使他人不去在意你的科系。所以不管是跨領域、跨文化,把東西做好、清楚的掌握本質,才是最重要的。

教授認為人生有時後就是這樣,有些人是從一而終,把一個東西做到很極致;而另一種人是會有很多新奇的東西,一直有新的idea、新的連結與創新。這兩種人都很好,只是人生的不同選擇而已,沒有誰可以取代誰,重點是你想把自己經營成什麼樣子,你自己的本質以及你最想做的東西才是最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