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列表
從研究員到決策者─中研院院士朱敬一豐富的職涯旅程
採訪者|羅心宜、陳宣宇
跟著Career上工趣002(2020-May)
完整文章連結

 


從研究員到政府決策者,職涯隨機緣累積,而步步前行

朱敬一教授從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系到公費留考至美國密西根大學就讀經濟學碩士、博士。回憶當時的選擇,教授並沒有特別做職涯規劃,他認為人生時常受到機緣的影響,透過日常的付出和反饋也能漸漸找到自己相對擅長的領域,就順著機運與自己適合的領域一步步前行。

做研究的人才在台灣並不稀奇,但不是人人都有從純研究到政府服務的經驗。朱教授回台後先在大學任職,43歲時成為最年輕的中研院院士,這不僅對研究者是一份重要的肯定,也是職涯上一個合適的逗號——在本業有一定成就時,也許可以思考別的可能性。國科會人文處長是朱教授的第一個公職,其工作內容主要負責人文社會領域的資源分配,讓他從過去資源的接收者變成資源的支配者,增加了對於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影響力,並懷抱對教育的熱忱在任職期間創立人文社會科學營,彌補了台灣理工科普教學成熟,卻缺乏人文社會教育的困境。

生態與挑戰各異的研究vs. 公職

朱教授擔任過的公職都與學術界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例如:科技政務委員、國科會主委,工作內容是管理學術研究發展及資源分配。雖沒有斷開與學術界的連結,但諸多行政瑣事卻也導致朱教授難以專注於研究。另外擔任國科會主委時,為了決定未來投資方向,需要花費時間了解許多不同領域的議題,在短時間內快速地學習一件新事物並找到方向切入。朱教授表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智慧」,有些人天生對文字有較高的掌握,有些人則對數字較為敏感。而他則是在踏入新領域時,能比別人快掌握狀況進而學習到一定程度,成為跨領域時的優勢之一。朱教授回憶好幾年前4G在台灣民間還沒開始運作時,就曾請清華大學的教授來為包含他在內的幾位主委上課,要在短時間內學習大數據及4G,幫助他們做出好的決策。

雖然朱教授的工作經歷都與學術界相關,但研究及行政職的性質、工作目標其實仍相當不同:擔任教授做研究時,最大的特色是沒有老闆,沒有人可以干涉教授的研究方向,工作目標是探索未知、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反觀擔任行政職時,除了上方有許多管理階層需要交代之外,工作目標則是成功推行政策,且工作環境中時常會有因立場、黨派不同而需要多方協調的狀況。

 

神秘的WTO 台灣代表團

WTO是台灣唯一擁有正式會員身分的國際組織,我們因此詢問了教授擔任台灣代表團的特別經歷,揭開這份神祕工作的面紗。教授坦承,台灣雖然是正式會員,仍容易被視為類似香港的地區性經濟體,受到若干歧視。工作上,平時需要與各國大使開會,非開會期間不同大使則有不同做事風格,有的喜歡到處拜訪,而他則偏愛將時間投入研究議題,例如:現正如火如荼延燒的中美貿易戰。如何在這動盪的政治經濟局勢中為面對許多困境的台灣找出有利的切入點,就是他任職期間最關切的事。

學術研究道路上的挫折及建議

當教授談起在這條研究路上經歷的挫折,只見教授欲言又止,嘆口氣道:「太多了!」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大量的退稿信,其退稿數量與接受稿件數量有10倍之差,這也時常讓剛踏入學術界的新人備受挫折。教授認為有些技巧需要靠經驗累積,例如:一篇文章中不要放入過多的重點,避免文章失焦。新人對於研究書寫可能也還較為青澀,上述這些若有機會請教前輩,就能得到提點。另外,如果還是學生,教授建議不要過早確立要走研究道路,而是多方嘗試自己喜歡的事物。因為即使到碩士甚至博士,許多人還是無法確定自己是否適合研究,因此無須操之過急。

給學子的建議

首先需秉持著終身學習的態度。朱教授認為,因其自身絕大部分的知識都是在博士畢業後才習得,但是仍有些課程只有在大學中才能有效率的學習,建議同學好好把握,例如會計、高等微積分等,需要大量習題練習才能熟悉。除此之外,國際視野、外語能力在全球化時代也相當重要,未來的舞台絕對不會只在台灣,建議找機會長期間居住國外,將自己融入當地生活中,藉此培養國際視野。

另一方面,我們也詢問對於政策各國會議頗有經驗的朱教授,良好的溝通能力需要具備何種條件?朱教授認為首先要專心聆聽對方說話,多觀察,抓住對方言論的重點,且落實「君子不多言,言必有中」的精神,講話不在求表現,而是展現出自己的謙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