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者|徐育佩、吳芃萱、楊雅珽
跟著Career上工趣006(2024-May)
人物簡介
林紹偉為社會設計孵化器 Social AED 發起人,專注打造實踐永續的孵化支持系統,點燃社會設計的火種,亦為康林生活共同創辦人,其伴侶康涵慈為《Social AED》的負責人,也是《康林生活》的共同創辦人,他們於各大企業、非營利組織與大專院校擔任創新思維專業講師與顧問,主軸鎖定在運用實踐創新的設計流程、推動團隊面對市場挑戰的成長動能,並內化實踐創新的核心素養。
職涯道路上的每一步轉折
走出自己的道路,讓自己的專業和經驗與社會需要產生連結
林紹偉在大學期間就讀的是財政系,然而他對本科系並不感到興趣,在一次海外交換的過程中,因緣際會下接觸到「空間設計」的課程,使他找到了未來想要努力的方向。起初他如願媒合到一間展覽設計公司,雖然一開始很有成就感,但這個成就感似乎很快就消失了,因為展覽一個接著一個,每一個親手設計的作品在展期結束之際就被拆除,所有的材料與輸出物都散落一地,眼前的畫面讓他突然意識到,僅管創造出了商業價值、品牌價值,卻也無形中造成許多環境上的負擔。他開始思考,如何運用「空間設計」來關注「社會問題」,這成為了他創業之路的開端。後來他接觸到了AHA台灣義築協會並參與台灣偏鄉的義築行動,雖然他參與的計畫後續因為不敵天災而失敗了,不過在這樣獨特的經驗中,卻也讓他了解到「任何人的專業和經驗,都能夠關注社會上的問題」,哪怕自身的背景跟這些社會議題並不直接相關,都有機會與社會的需要產生間接的連結,而這些經驗,也讓他更加確定了未來想要努力的目標。
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 」正是林紹偉至今持續投入的方向,他找到了一家專門幫助台灣偏鄉地區及第三世界國家建構他們所需空間的國際志工組織,並與該組織的執行長有了另一段奇妙的邂逅——參與社會企業創業競賽,雖然在競賽中並未晉級,卻也因為「尚未驗證模式是否可行」的評審回饋使得他們「決定創業」。當時他們關注的議題之一,是柬埔寨居民的健康問題,希能能為烹煮而產生危害肺部濃煙的問題,打造低科技的硬體產品,在過程中他們遇到很多挫折,卻也深深體悟到:「解決問題是困難的,資源也是有限的,然而什麼都不做,資源也在燃燒,因為時間也是重要的資源。所以我們必須勇敢嘗試,也許會失敗,但又何仿?只要那是能夠承受的小失敗,就能從中向使用者學習,也會更知道該如何向前邁進。」
創業所需之軟實力
直到現在,林紹偉已經成為各大企業的「價值思維」專業講師,談到在企業和學校進行社會創新的輔導工作時,最關鍵的是具備卓越的溝通能力,這並不是僅限於單方面的說話,而是更強調傾聽的重要性。他認為良好的溝通能力包括能夠消化他人觀點,並在發表自己的意見之前,以同理的態度理解對方的看法,這有助於尋找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向。他也強調,溝通能力的培養來自於持續的共創引導,與他人進行溝通時,發現許多人難以理解、或不願意理解他人觀點,因此引導他們進行有效對話、並展開共創行動,成為了創造價值的必要工作。在創新領域,良好的溝通不只是與他人合作的前提,更是實現跨域共創的關鍵,這樣的碰撞起初帶來的是衝突與張力,而引導工作的核心則是讓這些緊張的對立關係,轉化為有效的對話與持續進步的動力。
從創業走上「分享者」的道路
林紹偉表示,他會從創業走上講師的道路,是因為創業時期,他們「不小心」使用了大家耳熟能詳的「精實創業、設計思考」等方法,慢慢靠近了使用者的真實需求,同時為了財務的需要與公司的永續經營,他們開始將創業時的經歷開設成賦能課程,將這些經驗與技巧分享給更多人。在公司經營幾年之後,因為種種原因而決定結束這段創業,但卻仍有許多人與他們聯繫,希望能夠了解如何透過具體的步驟實踐「創新」、並應用在產業實務之中,因為這樣的契機,使得林紹偉轉而經營起「個人品牌」,一做就是十年,直到今天仍持續著,並且在創業的經驗與個人品牌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了兩個品牌:為企業、非營利組織、學校與公部門增能培力的「康林生活」;手把手陪伴民眾展開實踐永續價值的社會設計行動的「Social AED」。
身為引導師,業界授課和在學校授課的差異
林紹偉提到,業界若為成果導向,期待短時間便產出具體可行、且創新的解決方案,恐怕會感到失望。實踐創新,追求的從來都不是完美的結果,因為結果不可能完美,市場需求永遠都在變動。他說道,「創新」在追求的,是不斷進步的過程,是能夠比昨天的自己更好一點點的成長動能,真正的價值在於,與夥伴攜手合作,接觸使用者並面對其需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落地實踐,並在挫折之中學習成長,自然而然地,便會找到能夠創造價值的解決方案,這是一段過程、這段過程需要時間的淬煉,而內化的核心素養,將成為一輩子的軟實力。
林紹偉的工作,可以稱之為「引導師」,共創引導的價值,在於大家知道過程要如何進行,未來即便業者不尋求外部協助,仍然能在團隊內部凝聚共識,找到一起前進的方向,雖然知道可能會失敗,但也相信自己與團隊可以在每一次的「小失敗」之中變得更好,這便內化了「創新」的精神,能夠推動團隊不斷成長。
而在學校,大多會以學生的培養為主,讓同學們能在學生時代,便掌握實踐創新的工具與技巧,並將方法論當作專案執行的參考指引。現在有越來越多營利企業和非營利組織舉辦學生競賽活動,或者學校創新創業中心的學生創業體驗,引導師在其中的使命,是引導同學們用結構化的方式,面對自己所關注的問題,並學會與夥伴合作,群力共創解決問題。啟發的成份大於方案落地,這是學校與業界差異最大的地方。
但不論是何處,其共同之處都是要帶給大家相信自己的勇氣,勇敢地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從挫折中學習成長,內化實踐創新、創造價值的核心素養。
每一步努力都是未來成功的磚瓦
「人生經歷過的每件事都是一個點,某天回頭一看,會發現所做的一切都會串成一條線。」
林紹偉分享,在學生時代的夢想,或是剛步入社會時的求職過程都不順利,但是不知不覺走到今天,過去所有的經驗都串連了起來,這真的是需要經過無數的歷練,才能感受到人生的奇妙之處。人不是完美的,做任何事都可能會遇到挫折,但只要轉個念,想想「我在這個挫折當中學到了什麼」,便可以讓每個挫折都成為進步的動力,這個觀念對他的人生影響很大、也形塑了他的價值觀、人生觀。林紹偉一路上的各種不順利,讓他感受到「失敗為成功之母」的真諦,直到今天有了不一樣的舞台——引導師,並非直接告訴你答案,而是引導你找到屬於自己的解答。
給學生的話
林紹偉強調「勇敢嘗試最小的行動」,當我們找到能為他人創造價值的事情時,就有可能成為一份事業,當然,我們必須享受其中。同時也鼓勵大家不要一味地迎合他人的期待,而是勇敢探索自己的道路,用課餘時間做些嘗試,給自己機會去認識這廣闊的世界,千萬別限制了無限的可能性。尋找真正想做的事情並不容易,有些人工作了幾十年,都還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儘早開始,就有更多的機會,成本也更低。當找到了命中註定的道路,帶來的不只是自身的成就感,更是為這個世界創造的價值。